“如果给你一块免费的地,你敢种吗?”刷到这条短视频时,弹幕齐刷刷飘过“傻子才不要”。
可把时间拨回古代,真把荒地塞到农民怀里,大多数人会摇头。
不是懒,是算账之后发现:白送的地,反而更贵。
荒地里埋着的第一笔账是体力。

草根像铁丝,石头比土豆多,铁锹下去火星四溅,一天翻不了三分地。
更糟的是,这块地可能天生缺钙,第一年苗长得还没杂草高。

没有化肥,没有机井,全靠人背水,来回三里地,肩膀磨出血,收成只够交税。
第二笔账是政策。

偷偷开荒,县衙一句话就能收回,理由很简单:没登记。
想登记?
先交“起科粮”,等于还没吃到饭先付账。

曹操当年搞屯田,口号喊得响,实际把农民绑在军营,打仗时当民兵,不打仗当农奴,换谁都怕。
第三笔账是市场。

种子要钱,耕牛要钱,万一旱了还得买水。
借高利贷?


年息三成,收成全填利息还不够。
地主的地虽然要交租,可种子耕牛他出,旱涝他扛大头,算下来比单干划算。

最扎心的是第四笔账:地根本守不住。
均田制刚分完地,豪强就用低价收购、债务兼并、婚嫁勒索,花样百出把地拿走。
农民发现,自己开荒十年,不如地主一张地契。

与其最后给别人做嫁衣,不如一开始就租地,至少饿不死。
于是出现诡异画面:大片荒地长草,农民排队给地主交租。

不是他们爱被剥削,是在那个系统里,被剥削反而是最优解。
就像现代人宁愿996也不敢创业,不是没梦想,是算完房租、社保、现金流,发现打工最稳。

有人可能会问:那古代有没有成功开荒的?
有,但剧本一般是这样的:朝廷先免三年税,再给种子,派军队赶走土匪,修水渠,一条龙服务到位,农民才敢动锄头。

缺一环,荒地永远是荒地。
所以别急着骂祖先不争气。
把现代的你空投回去,大概率也会把锄头一扔,先去地主家签租约。
这不是骨气问题,是生存算法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