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一点,我还坐在电脑前刷新证券账户,10月的第五个交易日结束,账户里的数字停留在13.6万——5天亏了1.4万,这是我辞掉工作后,靠炒股维生的全部本金。烟灰缸里的烟蒂堆成了小山,窗外的路灯透着冷光,我第一次不敢想:如果这笔钱亏光了,我该怎么活下去?

一、从“辞职炒股”的憧憬,到“连亏5天”的窒息
去年9月,我递交了离职申请。做了6年的线下销售,每月拿着6000多的工资,挤地铁、跑客户,累得像陀螺。偶然听朋友说“他靠10万炒股,半年赚了3万”,我心里动了念头:我手里有15万,要是每月能赚5%,就有7500元收入,比上班自由,还不用看客户脸色。
现在回头看,当时的想法太天真了。我没学过炒股知识,没研究过公司财报,甚至连“K线图”都看不太懂,只凭着“朋友说哪个板块好”就往里冲。可偏偏前5个月运气好,追的新能源、消费股都在涨,账户最高冲到了16.8万,相当于多赚了两个月工资。
那段时间,我每天睡到自然醒,下午看盘,晚上约朋友吃饭,逢人就说“全职炒股比上班强”。我妈劝我“别把所有钱都投进去,留条后路”,我嘴上答应,心里却觉得“她不懂股市的机会”。直到10月,市场突然变了天,我才知道自己有多可笑。
10月8日,国庆后开盘第一天,我重仓的两只科技股直接低开,收盘时亏了3500元。我安慰自己“只是短期回调,拿住就好”;9日,又亏了2800元,我开始慌了,减了一半仓位;10日,看到医疗股反弹,我急着“回本”,追进去就被套了2200元;11日、12日,不管是科技股还是医疗股,都在跌,账户里的钱像流水一样没了,5天下来,1.4万没了。
最让我崩溃的不是亏损,而是这15万是我的“全部身家”。以前上班时,就算赚得少,至少每月有固定收入,现在看着账户里剩下的13.6万,我甚至不敢算“还能撑几个月”——房租每月2500,伙食费3000,水电费500,再这样亏下去,下个月可能就要喝西北风了。
二、连亏背后,我踩了3个“致命坑”
熬了两个通宵,我把这5天的交易记录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,才发现每一次亏损都不是“运气差”,而是自己犯了低级错误。这些坑,可能很多和我一样“全职炒股维生”的人都会踩。
1. 错把“运气”当“能力”,没有交易体系
前几个月赚钱的时候,我总觉得是自己“眼光准、会选股”,比如买的新能源股涨了,就认为“自己看透了行业逻辑”;追的消费股赚了,就觉得“自己抓得住市场热点”。可实际上,那段时间市场整体行情好,大部分热门板块都在涨,我不过是“跟风赚了钱”,根本没有建立自己的交易体系。
我没有止盈止损线,赚了想多赚点,亏了想等反弹;我不会分析公司基本面,买股票全靠“刷短视频看别人推荐”;我甚至不知道“仓位管理”是什么,看好的股票就满仓冲。10月第一次亏损时,我没止损,总想着“等反弹再卖”,结果越套越深;后来追医疗股,也是因为“别人说医疗股抗跌”,没查公司的业绩,盲目买入后才发现,这家公司三季度净利润降了20%,根本没想象中那么“抗跌”。
现在才明白,没有交易体系的炒股,就像没带伞在暴雨里跑,偶尔能躲躲雨,但早晚要被淋透。
2. 把“吃饭钱”全投股市,没留“安全垫”
辞职炒股时,我把15万全部投进了股市,一分钱备用金都没留。当时觉得“钱放在银行里贬值,不如全投进去多赚点”,却忘了股市从来没有“稳赚不赔”。现在连亏5天,不仅生活开支成了问题,心态也彻底崩了——看到账户亏损,就会忍不住想“这是我的房租钱、吃饭钱”,越想越焦虑,越焦虑越容易操作失误。
前几天跟小区里的老股民张叔聊天,他说自己炒股15年,从来只用“闲钱”投资,就算短期亏损,也不会影响生活。他给我算过一笔账:如果要靠炒股养活自己,至少需要50万本金,每月赚2%就能有1万收入,既能覆盖开支,也能承受短期波动。我这才明白,我从一开始就犯了“致命错误”:把股市当成了“唯一的收入来源”,却没考虑到“一旦亏损,该怎么生活”。
3. 全职后“闭门造车”,信息差越来越大
辞职后,我每天除了看盘就是刷手机,很少跟朋友联系,也很少关注行业新闻、政策变化。以前做销售时,还会关注经济动态,现在却只盯着K线图,以为“看盘时间越长,赚钱机会越多”。
10月科技股下跌其实早有信号——9月底证监会就发布了《关于进一步规范科技行业融资行为的通知》(2025年9月26日),明确提到“部分科技企业存在估值过高风险”,不少机构已经开始减仓,但我因为没关注政策新闻,还在重仓持有;后来追医疗股时,也不知道“医疗行业三季度集采政策收紧”,盲目买入后才发现自己踩了雷。
现在才知道,炒股不是“关起门来就能赚钱”,需要关注政策、行业、公司的多方面信息,而“闭门造车”的状态,只会让自己的信息越来越滞后,亏得越来越多。
三、“快熬不住”时,我做了3件事拉自己一把
连亏5天后的那个周末,我把电脑关掉,手机调成静音,做了3件事,慢慢让自己冷静下来。这些事或许不能立刻让账户回本,但至少能让我不再“慌神”,重新找到方向。
1. 算一笔“最坏的账”:就算亏光,我还有退路
我拿出纸笔,认真算了一笔“最坏的账”:如果15万本金全部亏光,我该怎么办?首先,我有6年销售经验,找一份月薪5000-6000的销售工作不难;其次,我手里还有一张信用卡,能应急用3个月;最后,老家的父母虽然不富裕,但也能帮我凑点房租。

算完账后,我突然没那么焦虑了——原来就算股市亏光,我也不是“走投无路”,大不了重新上班,从头再来。之前的恐慌,其实是“害怕失去现有的自由”,害怕回到“朝九晚五的生活”,但现在才明白,“自由”不是靠股市赚来的,而是靠“抗风险能力”换来的。当我意识到“自己还有退路”时,心里的石头反而落了地。
2. 找“过来人”取经:听他们怎么熬过“亏损期”
我联系了之前的同事老周,他曾经也靠8万本金全职炒股,2022年熊市时亏了5万,差点放弃。他跟我说:“当时我比你还惨,账户里只剩3万,每天都想销户。后来我想通了,把剩下的3万当成‘闲钱’,重新找了份销售工作,用业余时间炒股,反而心态稳了,两年时间慢慢把本金赚了回来。”
老周给我提了个建议:“如果你想继续炒股,就不要把它当成‘唯一的收入来源’。先找份工作保证生活开支,用闲钱炒股,这样心态才不会崩,操作也会更理性。”他的话点醒了我:我现在的问题不是“不会炒股”,而是“把所有压力都放在了股市上”,心态崩了,再好的操作也会变形。
3. 制定“Plan B”:不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
冷静下来后,我制定了一个新计划:
• 先找一份销售兼职工作,每月能有3000-4000收入,覆盖房租和基本伙食费;
• 把账户里的13.6万分成三部分:7万用来买指数基金和高分红的蓝筹股(比如银行、公用事业类股票),不追热点,不频繁操作,当作“稳健资产”;3.6万用来做短线,但严格设止损线,每次亏损不超过5%,一旦触发止损立刻清仓;剩下的3万存到银行,作为“备用金”,不到万不得已不动用;
• 每天花1小时看经济新闻、行业报告(比如证监会官网、东方财富网的行业分析),每周写一篇“交易总结”,记录自己的操作失误,慢慢建立自己的交易体系。
这个计划没有“快速回本”的目标,反而把“不亏损”放在第一位。我知道,现在最重要的不是“赚多少钱”,而是“先稳住心态,保住本金”。
四、炒股教会我的3个道理,比赚钱更重要
10月的这5天亏损,虽然让我损失了1.4万,但也让我看清了很多之前不懂的道理。这些道理,或许比赚钱更重要,也能让我在未来的股市里少走弯路。
1. 股市里没有“捷径”,“慢就是快”
刚开始炒股时,我总想着“快速赚钱”,追热点、做短线,希望每天都能赚点钱,结果却亏得更多。现在才明白,股市里没有“一夜暴富”的捷径,那些真正能长期盈利的人,都是“慢慢来”的——他们不追热点,不做短线,而是研究公司的基本面,找到有价值的股票,长期持有,慢慢赚钱。
就像老周,他现在手里的几只股票,都是拿了3年以上的,虽然每年涨幅不算高(10%-15%),但稳定,比追热点靠谱多了。股市里的“慢”,其实是“快”——不频繁操作,减少失误,反而能更快地积累财富。
2. 抗风险能力,比炒股技巧更重要
以前我总觉得,炒股只要“技巧好、会选股”就能赚钱,现在才明白,“抗风险能力”比技巧更重要。如果没有足够的本金,没有备用金,没有其他收入来源,一旦遇到亏损,心态就会崩,操作也会变形,最后只会越亏越多。
现在我把13.6万分成“稳健资产+短线资金+备用金”,还找了兼职工作,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抗风险能力。就算短线资金亏了,还有稳健资产和兼职收入,不会影响生活,心态也能更稳。
3. 炒股先“修心”,心态稳了才能赢
连亏5天的那段时间,我因为心态崩了,做出了很多错误的操作——比如追涨杀跌、频繁割肉。现在才明白,炒股其实是“修心”的过程,心态比技巧更重要。如果心态不好,就算有再好的技巧,也会因为焦虑、恐慌而操作失误。
现在我每天看盘前都会先深呼吸,告诉自己“不要慌,按计划来”;遇到亏损时,也不会立刻割肉,而是先分析原因,看是否触发止损线。慢慢的,我发现自己的操作越来越理性,不再像以前那样“跟着感觉走”。
结尾:熬不住的时候,再撑一下
现在的我,虽然账户里还有亏损,但已经不再像之前那样焦虑了。每天早上先处理兼职工作,下午花2小时看盘,晚上写交易总结,生活变得充实起来,也不再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股市上。
或许你也和我一样,在股市里遇到了挫折,感觉快熬不住了。但请相信,熬不住的时候,再撑一下——股市里没有永远的熊市,也没有永远的亏损,重要的是在亏损中总结经验,调整心态,找到适合自己的路。
最后想问问大家:你有没有过炒股亏损到“快熬不住”的经历?你是怎么调整过来的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故事,或许我们能互相鼓励,一起走下去。
